凡去麥加朝覲歸來的人稱之謂“阿吉”。1953年,若羌縣有“阿吉”15人。爾后直至1978年,由于各種原因,若羌縣沒有一名宗教人士出國朝覲。1978~1985年,全縣先后有4人自費去麥加朝覲,他們是鐵干里克鄉的艾力阿吉、瓦石峽鄉的伊明江阿吉和伊明斯干旦阿吉、若羌鎮的艾買提托提阿吉。 1954年,若羌縣有伊禪派(亦稱蘇非派)1人,名為文克力木大毛拉,愿名克伯克卡日,于田人,曾在經文學校學習過6年。他曾在瓦石峽鄉招收31名教徒,并前后組織過13次“蘇皮”活動,由于他們活動時不停地跳動,時間很長,影響身體,不得生產,其活動受到限制。1957年,宗教改革時,伊禪派公開的活動被取締。截至1985年,若羌縣穆斯林無派別之分,雖有1名禪教徒,但無任何活動。 三、宗教人士 1954年,全縣有宗教人士62人,其中依麻木30人,買曾28人,哈提甫1人,艾蘭木2人,哈孜熱依斯1人,內有4人系全脫產宗教職業者,由艾則孜阿訇掌管全縣禮拜事宜。 1966年,全縣宗教人士有25人,由大阿訇吾守爾大毛拉掌管全縣禮拜事宜。 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間,由于把宗教活動當作迷信,禮拜被廢止,宗教人士便告“失業”。 1978年,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,恢復執行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,對宗教人士的正常宗教活動予以保護。宗教人士開始逐漸增加。 1985年,全縣有宗教人士66人,其中依麻木36人、買曾25人、阿訇5人,其分布情況是:若羌鎮4人,由艾合買提·海力白提大阿訇管理;瓦石峽鄉8人,由伊斯蘭仍斯汗阿訇管理;鐵干里克鄉6人,由蘇來曼毛拉管理;農二師36團場(米蘭)9人。 四、清真寺 1954年,全縣共有大小禮拜寺76座,其中,大寺2座,均在若羌鎮,一座位于今縣人民政府機關大樓處(可容納2000人做禮拜),一座位于今樓蘭商場處;中寺3座;小寺(點)71個?!拔幕蟾锩背跗?,有42座,其中大寺2座,中寺1座,小寺39座。十年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清真寺被當作“四舊”而遭厄運,全縣42座清真寺全被拆除或被占作他用。 1980年,縣上開始做修復清真寺的準備工作。同年在縣城修建2座,后又在距縣城較遠的幾個大隊修建了6座。1983年,又在瓦石峽鄉修建1座。至19854年,全縣陸續建成大小清真寺24座。 民國時期,若羌縣的清真寺均有寺產、土地。新中國建立初期,全縣各禮拜寺共有357.5畝“瓦合甫”(即寺院掌管的土地),全部出租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,寺院收取一部分租金。1952年,“瓦合甫”被調劑給農民無償耕種,寺院不再掌管土地。1985年,全縣24所清真寺,均不掌管土地。 五、庥扎 若羌縣的麻扎地共有13處,其中若羌鎮2處,吾塔木鄉3處、鐵干里克鄉4處、瓦石峽鄉4處。 六、其他宗教 從樓蘭出土的木簡中可以看出,在古樓蘭和鄯善國早期,曾有原始的宗教信仰活動,羅布人曾一度信仰過薩滿教。隋唐時期,若羌縣有少部分居民信仰過摩尼教。此后,若羌境內的蒙古、藏等民族信仰喇嘛教(佛教的一支),尤以元、明時期為盛。 清宣統元年(1908),曾有外僑18人到若羌傳播基督教,但因若羌人篤信伊斯蘭教,沒能把基督教傳播開,只好悻悻地離去。 |